第11节


    第五章  决战前夕

    上游的强力策应

    苻坚这个“攻取建康”是从公元382年十月,就开始大肆地讨论了,也不知道那时候的谍报工作到底怎么样,但无论如何,东晋这边不可能一点儿消息都得不到。那么实际上,他们都已经意识到,苻坚的大举南侵,已经箭在弦上,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。而且,这一回,苻坚的目的,不是荆州,而是建康。于是,这就有了,公元383年五月,淝水之战5个月前,上游桓冲倾10万荆州兵伐秦的强力策应。

    我们前面说到,桓冲自从丢了襄阳,又害朱序被俘后,心里是惭得难受。可谢安又对他毫无指责,一如继住地给他送粮。他是再没有不积极应战的道理,后来就主动出兵收回了几郡,但因为生病和畏秦,又歇了战。

    不过这以后,我们桓冲将军可是实打实地卖了力气。就在苻坚商量南侵之前,曾命令前秦的荆州刺史都贵从襄阳派出两万人攻打竟陵(就是现在的湖北省天门市),又进一步向长江逼进。桓冲这时候也不提什么“轻戍江北”了,立即派遣桓豁的两个儿子桓石虔、桓石民,带领陆军水军共两万,迎敌竟陵。这个桓石民从小有才德,谢安很喜欢,就请他做了自己卫将军府的参军。后来桓冲又把他调到了上游,充实桓家的实力。结果这一战,桓石虔,桓石民两战两胜,杀敌7000,俘获万人。不但守住了竟陵,还夺回了管城。上游还是很有实力啊。

    然后,东晋这个“上下一心”,就开始发挥作用了。大家都预感到,大战很可能就要暴发,那么就想对策吧。难考这一回桓冲几乎用了全部的荆州兵伐秦,到底是他的主意,还是谢安的主意。可能性比较大的是,这么大的军事行动,俩人肯定是商量好了。其实桓冲这一回的目的是什么呢?这就是,如果苻坚就要出兵建康的话,桓冲在上游这么一闹,一定能够牵制一部分秦军的主力,可以为下游减去一些压力。

    桓冲这一回行动的规模可的确是不小啊,来看看他的布署以及战果:

    五月,桓冲亲自率兵,伐襄阳;另派:前将军刘波等人攻打汉水以北;辅国将军杨亮攻蜀,攻陷五城,再进军攻涪城;鹰扬将军郭铨进攻武当。

    六月,桓冲的手下又攻克万岁、筑阳。

    总兵力超过10万。

    苻坚一看这形势,立即遣苻睿和慕容垂等人,率领5万步兵、骑兵救襄阳,派张崇救援武当,张蚝、步兵校尉姚苌救援涪城。

    七月,郭铨以及桓石虔在武当打败了前秦张崇。

    这时,慕容垂进军汉水。慕容垂使了个疑兵之计。命令士兵把芦苇绑在树枝上,做成火把,一人手里拿十个。等到晚上,一下子全点起来。桓冲远远一看,心里吃惊,难道秦兵来了这么多人吗?再搭上这回出兵收获也确实不小了,他就下令退回了上明。

    桓冲这一战,虽然没收回襄阳,但是夺回了不少失地,几次战胜秦军,并且俘虏了前秦大小将领29人。桓冲心里也舒服了不少,把这29人全都送到谢安那儿,让他去处置。谢安把这些人又都送回来,让桓冲自行发落,然后,从朝廷这边儿,给桓家以褒奖。封桓冲的次子桓谦为宜阳侯,又赐桓家钱百万,袍千领等等。应该说,上游这一回的策应,成果是很不错的,只是在事实上,显得稍微早了一些。

    暗地里的手段

    现在桓冲这么一来,弄得苻坚很闹心。不过现在,他脑子里已经不那么重视桓冲了。他的心在建康。其实他是有个思路的。我跟你桓冲废那么大劲有什么意义,我省下力气去拿下建康,你就成“盗贼军”啦,你再有实力,我让慕容垂姚苌去对付你。那我不是坐收渔利。

    所以,我们就看到,在淝水之战前,他把姚苌任命为龙骧将军,让他去督益梁两州军事。临行前,他还对姚苌说,“龙骧”之个称号从来没给过别人,只给了你,那边的事儿就全托付给你啦。苻坚这个话呢,还是建立在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位以水军灭吴的王濬的基础上,那时候,王濬就是“龙骧将军”,表面上他是希望姚苌能扮演一个王濬那样的角色,在益州建起强大的水军。但是这想法哪有什么可行性呢?西晋益州的水师建了7年,要算上之前羊祜的筹划,就快10年了。让一个跟他不一条心的姚苌,用不习水战的北人,在不到一年内建起一支能直捣建康的水军,这难道不是“痴人说梦”?

    无论如何,咱们的这位苻坚天王,不会愚昧如此啊。他一定有他的思路。其实他并没有指望姚苌真能给他弄个强大水师出来,他把姚苌扔到益州,很可能是想,让他将来去对付桓冲。而且,慕容垂的用处,也主要是被派来对付桓冲的。这回,他派慕容垂去打桓冲,不久桓冲退回上明,慕容垂又回来了。等到他的大军兵发建康时,他就又把慕容垂派去打桓冲了,后来还把慕容暐也派去了。

    看后来的淝水之战,姚苌在益州,不着边儿,就那个还没影儿的水军,过得了桓冲的防线?慕容垂慕容暐在郧城,正跟桓冲较劲呢。淝水之战在豫州打的,主力就是他最信赖的苻融领的那二十万前锋,主要都是氐族人。所以后来,前锋一溃败,苻坚就一下儿失去了最根本的支柱。

    如果以苻坚的思路,东晋算个什么,用我强大的骑兵精锐,一举拿下建康,然后就让你慕容垂和姚苌去掐桓冲吧。他不是在长安给司马曜谢安都做了官邸吗,得胜之后,他就带一些有影响的东晋士族回长安去,把建康留给苻融或其他的亲信,坐看慕容垂姚苌和桓冲消耗,那他有多主动啊。其实,我们细想,如果他真的拿下了建康,那局势就会是这样儿啊。很可能,苻坚的这些部署,恰是他想通过这场战争,处置鲜卑人和羌人的手段。

    所以,我们上面说,苻坚的最大错误,就是他在军事上小视了晋军啊,建康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拿下来的。其实,他非要坚持攻晋,也是建立在这个判断之上的。

    第六章  60万人的神秘消失

    1700年后的谜团——60万人的神秘消失

    如果说,从古至今,淝水之战中最大的谜团是什么?大家可能都会说,东晋区区8万北府兵,怎么可能打败前秦90万大军呢!

    其实这件事儿并不是不可思议,要说这场战争最离奇的,却是:苻坚90万中的“主力”,他亲自率领的60多万中军,为什么一下子就都不见了,仿佛凭空消失了一样!这60万人没有参加任何战斗,然后就没影儿了。其实,这才是整个儿淝水之战的症结所在啊,我们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,那么所有的谜团,就会一下儿都解开了。

    奇怪之一:一人统率60万??

    苻坚发兵时,是这样布署的,苻融、张蚝、苻方、梁成、慕容暐,慕容垂等等大将率领前锋军25万(《资治通鉴》说30万)为先锋。苻坚在后面,亲率60多万大军,还有3万富家子弟组成的“羽林郎”。

    那么,第一个问题就产生了,前锋25万,几乎集中了前秦所有优秀的将领。后来洛涧一战,刘牢之打败了梁成的5万人,一战就杀了梁成、王显等10名大将。再看苻坚这60万大军呢,难道就是他一个人带?当然肯定也会有人,但没有一个名将。史书也根本没见,谁跟他一块儿来统领这支军队。

    奇怪之二:淝水败,项城空?

    淝水战时,苻融在寿阳,错误理解了情报,然后报告苻坚说,晋军很弱。苻坚一听高兴,立即离开他在项城的大军,只带了8000骑兵,估计是那些“羽林郎”,跑到淝水前线来了。苻坚听到这个消息,为什么不进兵呢?却只带8000人到前线?或者他认为“杀鸡焉用宰牛刀”?但是这里更有可能是:这个60万中军有问题。苻坚不指望甚至不敢让他们上前线。

    然后,淝水之战,寿阳的前锋溃败。相互踩踏,死者十之七八。这里可指的是前锋这20几万人,并不是苻坚项城的大军啊。从今天河南的项城到安徽寿县,将近300公里,而且道路崎岖。就好像,在山海关有20万人打了一个败仗,北京的驻军却一下儿都没了一样。

    奇怪之三:失踪60万,不了了之

    前秦莫名其妙地丢了60万人,战后苻坚带着1000多骑兵去找慕容垂。这么大的事儿,也没见他追究谁的责任。按理,他离开了项城,这儿也总得有人管吧,你连前线都没上,这么多人就都跑光了,那这个管事儿的,死罪都有余啊。苻坚也不闻不问,好像这60万丢了就丢了,也没什么可新鲜似的。

    这是淝水之战中的最大问题啊,这60万人决定着这场战争的规模,假如压根儿没有这60万,淝水之战也未必会一直被叫得这么响。那么下面,我们就来解读一下儿,这60万人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
    一:“十丁抽一”的实质

    苻坚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每十“丁”抽一人充军,以实现他那个“97万”的设想。这里的“丁”,是指已经担当了国家赋税的男子。那么就来瞧瞧,他这个“十丁抽一”会抽上一个什么结果:

    前秦总人口,这里以1800万来计。按平均每户5人算的话,那么就是有360万户,按一户有1.5“丁”算,那全国就有540万“丁”,“十丁抽一”,最后就是54万。

    那么这54万都是什么人呢?这个实在很关键啊。

    苻坚这一回征兵,是不是抽了氐族人,本身令人怀疑,而且就算抽调了氐族人,也很可能是编到苻融的前锋部队中去。这个先不管,就算他也很公平地抽了氐人,那么看看这54万人的比例。按照我们上面对前秦国家人口组成的分析,实际上氐族占1/18,其余胡人占1/5,而剩下的汉人,接近3/4。那么实际上,这54万人里,就有40多万都是汉人!

    这个平均“十抽一”,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:弄出一支数十万的汉人军队!很可能,抽上的胡人会部署到各族的将领军中,而剩下的这些汉人,就变成了苻坚的中军。

    这就是这60万人的实质啊。

    二:所谓“中军”的用途

    那么这个庞大的汉人中军,能干什么用?

    一个:它可以吓唬东晋。苻坚出师时架势可是非同一般,“东西相望,前后千里,蜀汉之军顺流而下,幽冀之众至于彭城……”等等,以至田余庆先生疑惑地说:“史传以此称道苻坚出师之盛,百年所未见”。不管史书有多少夸张成分吧,但是吓唬东晋这个目的,肯定还是收到了效果。以至于,建康在淮南之战秦军距广陵百里之后,又好好“震恐”了一回。

    这里,苻坚的第一个想法,当然就像那个朱肜说得那样,有征无战,吓得司马曜自己出降。所以这个充数儿的“中军”,也还是起了作用。

    另一个:它正好用来运输。像这种远涉千里的作战,如果不能就地取材,补充军粮的话,这里用陈寅恪先生的分析,“打仗的兵7万,用人来背粮,就需要30万人”。那么这些汉人,既然指不上,就让他们去运粮,当苦力,那不是正好吗?这就是这60万人最主要的作用了。

    三:前秦到底有多少军队

    我们来瞧个数据,前秦369年灭燕时,一共出动了精锐16万人。当然这肯定不是全部,那么加上后方的,估计最多不会超过25万。376年,前秦灭前凉灭代,大约出动了30万人。这时,全部不会超过40万。再后来379年淮南之战,被北府兵歼灭14万人,那就是还有20多万。再经过这几年的补充,有个30万左右就差不多了。而这个数儿,就整好是淝水之战,苻融前锋军的总数。

    要说前秦的困难在哪儿啊,对苻坚来说,补充兵力,是个很难办的事儿。氐族人基数少啊,征上来其他族的兵,又不能跟他一条心。可不像汉人,一旦觉醒,振臂一呼,弄个十几万,一点儿不困难。所以说,这个民族问题解决不了,统一全国,那就是不可能的事。

    所以,苻融这个25万的前锋就是苻坚唯一的指望,他就想凭这25万精锐拿下建康呢。

    说到这里,我们一开始提出的几个问题,也就都能解开了。

    苻坚为什么没给“中军”派遣有能力的将领?

    因为这些人不是用来打仗的,是用来运粮的,那些将军们得到前面去冲锋陷阵,不是当督粮官。他就派些其他的官员,管理一下儿这些人,别捣乱别逃跑就行了。甚至有可能,这支“中军”,连武器都未必全给配置。不然,这60万人要一闹事儿,你还想打东晋,自己的命都未必保得住。

    淝水前线一败,项城的大军为什么会跟着消失?

    因为这个“大军”是一群被强逼来的汉人,人家心里还未必认你前秦这个国家呢。苻坚气势盛的时候,只好先忍着,现在他一败,那还不赶紧跑。其实跑了是好的,没有群聚而起,就已经很不错了。这个,也正是苻坚不愿把这些人带到淝水前线去的原因。

    丢了60万人,苻坚事后也不闻不问?

    他根本就没指望这些人能干什么,不过让他们来充充门面,吓唬一下儿东晋,结果东晋没被吓住,非要跟他打。那就让他们来运运粮吧,正好解决这个运输问题。所以,这些人最后竟一把消失了,苻坚也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。

    那么实质上,这个“淝水之战”的“百万大军”,我们就能看得很清楚了。主力就是前锋,是苻融带领的25万精锐。这其中包括慕容垂和慕容暐的鲜卑兵,大约几万人。然后,苻坚为了抑制桓冲在上游的策应,也为了对付鲜卑人,就把慕容垂慕容暐都派到郧城去了。那么这前线,就都是他的“嫡系”了。项城的“大军”,根本就是摆设,基本不具备参战的条件。

    这样再看这场战争,它实际上就是一次,前秦20多万精锐进攻东晋的战役。所谓“百万”,那是苻坚设的局,是吓唬东晋用的。这样一看,其实淝水之战,也的确没有什么不可思议呀。

    第七章  一场前秦不可能打赢的战争

    一:“溃败”与“士气”

    大家都知道,淝水之战秦军前线“溃败”,虽然这次“溃败”并不是“自溃”,但前秦军的确没有硬碰硬地跟人家进行交锋。有件事很值得注意,这就是,在古代战争中,“溃败”还是很常见的事。就说这个时代吧:

    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谢万,为将不得人心,也没军事才能,结果还没跟敌人打呢,一个退兵令下,兵士们居然就四散奔逃,15000人,没碰着敌人就弄了个全军覆没。亏得谢安事前替他一一拜访了手下将领,缓和了关系,不然那些将领就把谢万给杀了。

    再比如前秦灭前燕那一战,王猛以6万人大败慕容评40万大军,实际上是先后歼灭15万,剩下那25万也是“溃败”。

    还有淮南之战时,前秦进到三阿,谢安派毛安之领4万人驻扎堂邑,结果前秦2万骑兵进攻,毛安之也是“溃败”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所以,很多以少胜多的战役中,敌军“溃败”是经常发生的,可并不仅仅只有这一次啊。那么,何以会“溃败”,何以还没进行正面交锋,士兵们就开逃了呢?最重要的因素就是——士气!有个流传很广的游戏《三国群英传》,那里面,如果你带的兵士气不及格的话,那么好,你一边儿打,士兵就一边儿逃跑,士气越低,逃得越快。其实正是这个意思。

    淝水前线的最后“溃败”,“士气”虽然不是决定因素,但肯定也是不及格,也就是说,士兵们不愿意打仗,所以遇到打击就挺不住了。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儿呢?首先,苻融说得那几条很重要,一个频繁征战,士兵疲乏;另一个,淮南之战的惨败还留着阴影,秦军害怕北府兵。不过除了这些,还有一件事儿,也很值得注意:

    按理说,这样大规模的国对国作战,对士兵们进行宣传煽动,那肯定是少不了的,更何况,这次战争还是“出师无名”。如果你是正义的,那士气自然就要高出一筹。可如果你不是正义的呢?可怎么办?那你就得大肆炫染,外加迷惑,至少得把自己弄成个“正义的”,你就算骗不了别人,也得先骗过自己的兵。

    这一点,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儿二战时的日本和德国。那宣传工作做得,弄得整个儿日本人和德国人,恨不得人人都认为,我们这哪儿是“侵略”啊,我们这是“替天行道”,我们要不进行这“圣战”,那才叫不正义呢。经过这一番精神鸦片的灌输,就算你士气值本来不怎么样,我也照样儿能把你鼓弄上来。但是,再回头瞧瞧我们前秦,这宣传煽动工作,就基本没做。至少史料里是找不着一点儿蛛丝马迹。

    难道这苻坚就真的想不到这些?其实并不是这样。关键是,他这个宣传工作根本就没法儿做!他的国家里、军队里大部分都是汉人,他能大肆地叫嚣说,走,我带领你们去进行“圣战”,去消灭你们的国家!你们可要打起精神来!他要这么一说,本来这些汉人还能帮他运运粮呢,现在要不立即四散奔逃才怪。

    民族问题真是渗透到了这个战争的每一个细节,让你根本无法解决。所以,最后前秦的“大军”,就只好垂头丧气地上了前线,去迎战人家一心要保家卫国、恨不能殒身不恤的北府兵。

    二:失败是必然的结局

    说到这里,我们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了:

    公元383年的秦晋战争,是一场前秦不可能取胜的战争。

    其实这个问题就是:苻坚的20多万氐族精锐(以骑兵为主),能不能攻下建康?答案是否定的呀。

    我们来看看,大家常提到的几个偶然因素:

    一个说法:淝水秦军溃败,是自己跑的,这是个偶然的胜利(其实这场战争并非“自溃”,这个我们后面会说到)。那么,就假设秦军士气高涨,一个也没有逃跑。

    (其实这个说法儿有些不合理。因为“溃败”在古代战争中很常见,同样,王猛6万对慕容评40万时,一半儿也是“溃败”。任何“溃败”,都是统帅自己的原因,可不是什么“侥幸”。总不能说谢万弄丢了15000人,不是谢万的错吧。)

    再一个说法:朱序临阵向谢石透露了秦军内情,没这个偶然,晋军也胜不了。那么就假设朱序没向谢石提供这个情报。晋军完全不知道秦军的布署。

    如果这样,就没有常说的“偶然”了,那么再看这场战争。

    这时,苻融的前锋军25万人中,苻坚已经派出了慕容垂和慕容暐的鲜卑兵,去对付桓冲。战后,慕容垂因为没有参加淝水之战,得以保全,一共3万人。那么这俩人就按一共5万计算,苻融这边就剩下了20万。然后,洛涧一战,刘牢之打败梁成的5万人,秦兵死了15000。就算剩下的秦军一个没逃,都归队去了(事实上不可能),那就是35000。那么这个前锋军,就成了18.5万。这个18.5万,就是苻坚跟谢玄夹淝水决战的总数。

    这时候,谢石,谢玄,桓伊,谢琰共带了陆军水军8万人。桓伊的军队应该是他豫州的部下,主力还是谢玄的北府兵。

    那么好,双方都士气高涨,然后硬碰硬地来。8万以北府兵为主的晋军,对18.5万前秦军,东晋有没有得胜的可能呢?淮南之战时,彭超、俱难14万大军,一路进逼,士气高涨吧,在三阿,谢玄是以3万北府兵,将彭超俱难杀退的。然后节节胜利,直到全歼秦军,如果按这个比例算的话,北府兵为什么不能得胜呢?

    如果这样说,可能还不合理,那就再退一步,北府兵打不过这18.5万秦军,但以北府兵的士气和战斗力,还有谢玄谢琰不会退缩的精神(这一点淮南之战已经能看得很清楚。淝水之战时,谢琰还是第一次上阵,居然第一个表示要出来挑战秦军),就算失败,就算这几个人都死在了淝水战场,晋军全军覆没,那么,北府兵肯定也会对秦军造成沉重的打击。就算只消耗掉了那个8.5万的零头吧。

    那这时前秦就剩下10万人了,这时,苻坚再调整,从淮河边的寿阳,进军到近600里以外的建康,兵临长江。我们比照淮南之战,秦军距广陵100里时,谢安在建康布防的事,那么苻坚这10万人进抵长江时,东晋的长江防线,就早已周密布好了。淮南之战时,谢安曾派毛虎生以5万人镇姑孰,毛安之以4万人屯堂邑,谢石带水军守长江。东晋保卫京师的的中央军不及西晋多,但还是能够补充一两万。

    那么最后,东晋就会和前秦以相当或者稍弱的兵力,隔长江对峙。前秦以这10万不习水战的北人,怎么打这个“渡江战役”?东晋只要守住长江,不必出战,苻坚也一点儿办法也没有。而且,江南的流民和士族的荫庇人口,随时都可以补充兵力,越拖,东晋这边儿兵越多。

    苻坚会不会动用他的中军呢?当然,如果淝水前秦打赢了,这些人也暂时不会跑。那就会出现什么情形呢?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,日本人占领了东北,然后就征了几十万中国人当伪军,命令他们去进攻华北。这个仗可怎么打呢?在苻坚又不占多少优势的情况下,这些汉人要不临江倒戈,逃奔东晋,那就是怪事了。

    所以说,公元383年的这场秦晋战争,前秦是没有获胜的可能的。如果获胜,只能是,谢安一开始就不准备跟他打,就认输。但只要不怕他,打起来,前秦就会失败啊。

    从战役上说,最根本的问题,除了苻坚过于轻视东晋的军事力量外,更主要的,是出在了他这个60万的、汉人占了绝大多数的、不可能为他效力反倒有可能倒戈的中军上;再根本,就还是前秦的民族问题。所以,无论是陈寅恪先生,还是朱大渭、田余庆先生,在对淝水之战前秦的败因上,意见都完全一致,民族问题还没有解决,民族融合没有基本完成,这个失败是必然的结局。

    第八章  可将当轴,了其此处

    前秦这一边,到底是怎么回事儿,我们就说得差不多了。下面,咱们就把视角收回来,注视南方。

    又一轮的“震恐”

    应该说,不管苻坚的“大军”到底是怎么样吧,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可还是达到了。建康是一得这消息——前秦号称百万大军,几乎是以扑天盖地之势,杀奔南方而来了,上至司马曜,下至士族官员们,是好好地惊慌了一把。想起上一回淮南之战时,那个“震恐”,是来得比较突然,秦军一下子就距广陵100里啦!人们这才觉得火烧眉毛了,好在,谢玄的反击打得又漂亮又迅速,没多久,这“震恐”就解除了。不过这一回,跟上次还是有点儿不一样。

    上次那危险就在眼前,敌人在明处,谁都看得见,只要有人能把这个事儿解决,那就好了。可这回呢,苻坚弄得很虚啊,这一个“号称百万”,一个“扑天盖地”,你越是搞不清他到底怎么回事儿,你心里就越是惴惴地找不着北。而且,苻坚这声势一造,你都无法预料,他到底要从哪儿下手,前秦最厉害的主力又在哪里?武侠小说里不常说吗,“无招胜有招”啊,所以有时这个“虚”,比起“实”来,倒更有威慑力呢。

    建康上下是一片惶恐,就让我们想起,赤壁之战前,曹操号称“百万”大军兵临长江时,吴国那情形,那是武官要战,文官要降啊。不过,东晋和吴国还是有些不一样,那时的东吴还是诸侯国性质,可这时的东晋却是正经的“华夏正统”所在,这个“降”的份量,跟孙权投降曹操可是不一样的。另外,要论起危险性,淝水之战也不及赤壁,毕竟那时曹操已经兵临长江了吗。不过,这时东晋的朝臣们,可基本都是名士文官,皇上司马曜同志也绝没有人家孙权那样的本事。那么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:这到底是打呢??还是……??于是,所有的人就又都开始瞧着谢安了,专等着他拿主意呢。
新书推荐: 素女 (古言,1V1,高H) [快穿]每个世界遇到的都是变态 醉仙骨【仙侠nph】(原名:合欢宗双修日常) 春闺娇啼(父女产乳) 药人(1V1,古风,高H) generous mind (gl) 旭爺偏寵我 【np】鹭鹭无为 笑如春温 被回国的竹马缠上了